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从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参加百团大战的八路军及地方武装在华北民众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进行大小战斗2000次以上,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攻克据点2993处,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百团大战的胜利,粉碎了日军“囚笼政策”,遏制了国民党内对日妥协倾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浴血奋战,振奋人心
1940年夏秋,日本帝国主义趁德国法西斯在欧洲迅猛扩张、美国战备尚未完成、英国又无力东顾之机,积极准备“南进”政策,企图攫取英、美等国殖民地。在此背景下,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战场加紧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活动,同时以主力继续进攻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在华北加紧推行“肃正建设计划”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使中国成为其“南进”的后方基地。
为粉碎日军企图,八路军总部决心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参加此次战役的,有晋察冀军区部队,晋西北的第120师部队,晋冀鲁豫区的第129师部队及山西新军等共105个团、20余万兵力,还有广大民兵和群众参加,故后来被称为“百团大战”。
展开剩余84%战役共分为3个阶段。从8月20日至9月10日为战役第一阶段,任务是破坏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夺占沿线日军据点,打击前出“扫荡”的日军。参战部队充分发动群众,计划周密,行动迅速。各主力部队、游击队、民兵灵活运用运动战、游击战和攻坚战,掌握了破路与战斗结合、袭击与围困并用等多种战法,对路轨、车站、桥梁、隧道、通信设施等全面破击,重点是正太铁路,及平汉、同蒲等铁路和一些重要公路。在我军各部的猛烈攻势下,阳泉制高点狮脑山和“晋冀门户”娘子关等要点要隘接连被攻克,华北日军的主要交通线陷入瘫痪,日军控制的井陉煤矿也被严重破坏,停产达半年之久。
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战役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扩大第一阶段战果,在继续破坏交通线的同时,重点攻占交通线两侧和深入根据地的日军据点。参战的我军各部奋勇出击,连续攻克多处日伪军据点,并在广大抗日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平毁了大量封锁沟、墙,沉重打击了伪政权组织,使很多被分割的根据地重新连成一片。
从10月6日到翌年1月24日为战役第三阶段,中心任务是反击日伪军的大规模报复“扫荡”。从10月初起,日军调集重兵,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抗日根据地遭到重大摧残。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参战部队在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坚持灵活多变的战术,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坚决消灭来犯之敌,最终迫敌撤退,收复被侵占的全部城镇,取得战役的最后胜利。
救亡图存,砥柱中流
在黑云压城的至艰时刻,百团大战犹如一声惊雷,划破暗夜、照亮天空,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百团大战遏制了国民党对日的妥协倾向。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谋的是一党私利,所以抗日态度不坚决,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一边进行着抵抗,一边琢磨着妥协,大半个中国都沦陷了,居然还没有对日宣战。直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国民政府才紧跟美国正式对日宣战。在此之前,蒋介石多次派代表秘密与日方接触,商谈停战。在日本的威逼利诱下,国民党内部妥协投降的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抗日战争极有可能半途而废。为打破日军企图,坚定蒋介石的抵抗意志,必须给日寇重重一击,让投降派看到抗日军民的力量,看到胜利的希望。共产党八路军组织的百团大战产生了重要的战略影响,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和力量,支援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使处于紧急关头摇摆不定的蒋介石放弃投降,日军的诱降最终失败。
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转而将主力用于围攻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华北,日军对八路军和各抗日根据地展开疯狂“扫荡”和“蚕食”,并大力修建铁路公路,新增据点,加紧推行“囚笼政策”。对此,刘伯承曾一针见血揭露了日军“囚笼政策”的实质:“其企图不仅在军事上,而且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就是依托交通网来实现转移重兵与反复‘扫荡’的武力战,镇压与离间的政治战,榨取、封锁与摧毁的经济战,麻醉、奴化的宣传战、思想战”。为针锋相对地打击敌人,交通总破袭战是我军百团大战中最重要的一环。我军各部于1940年8月20日夜,同时对敌重要铁路、公路和主要生产区发起奇袭。广大抗日军民提出“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个车站、不留一座桥梁”“让敌人用脚同我们赛跑”“让敌人用牛驴搬炮弹、飞机大炮”等口号,采取搬拆、爆破、火烧、水淹等方法,有效破坏了交通线,使日军在华北的交通陷于瘫痪。由于百团大战打到了日军痛处,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将其称为“挖心战”,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多田骏因“囚笼政策”的失败被撤职。
百团大战发展了我军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同志提出,我军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百团大战中,我军各级指战员摸索出许多新战法,极大推动了我军战略战术的创新发展。除大量运用我军本就擅长的游击战战法外,还在有利条件下,通过攻坚战、围歼战等战法歼敌夺地。比如,突袭娘子关的战斗中,日军利用天险修建了易守难攻的坚固堡垒。我军主攻部队一部潜入娘子关村,依托村庄仰攻敌阵,战士们迎火网,攀陡坡,经3小时的反复冲杀,将守敌大部歼灭,夺占了娘子关。在涞灵战役、榆辽战役中,我军还攻克了日军占据的车站等据点乃至县城等重要目标。战役后期反击敌报复性“扫荡”的作战中,我军灵活运用“袭扰”“诱敌”“伏击”“围困”等多种战法,始终保持“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大量杀伤敌有生力量,赢得战役的最后胜利。
百团大战揭露了国民党的谎言污蔑。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执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在敌后战场独立作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成为活跃在抗日前线的主力,抗击了58%以上的日军和90%以上的伪军,予敌重大杀伤。面对这样的基本事实,国民党顽固派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大肆造谣,污蔑共产党“消极抗日,游而不击”,只顾壮大自身实力与国民党争地盘等,在国际社会和一些不明真相的民众中产生了不良影响。百团大战,八路军投入兵力之多,作战时间之长,战区之广,影响之大,在同一时期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屈指可数。我军指战员英勇顽强,浴血奋战,重创强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战果,大大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信心,有力打破了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和污蔑,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抗日的中流砥柱。这场胜利在国际上也引起强烈反响,提高了八路军的国际声誉,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人心士气,推动了反法西斯斗争的深入发展。
军民同心,胜利之本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纪念这场伟大胜利,更深切地感受到广大抗日军民的丰功伟绩,更深刻地感受到伟大抗战精神的弥足珍贵。抗战期间,当我们整个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之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中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像熔岩地火般喷薄而出。
百团大战中,我军指战员上下同心,奋勇作战。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坚持在一线指挥作战。八路军第129师新编10旅旅长范子侠对部属说:“我前进,你们跟着我;我停止,你们推动我;我后退,你们枪毙我。”决死第3纵队政治委员董天知、第386旅第16团团长谢家庆、第17团副团长吴隆著、新编第9旅第25团团长李林、第27团政治处主任王顺平等领导干部为民族解放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在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的感召鼓舞下,八路军官兵们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以伤亡1.7万余人的代价,谱写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
兵民是胜利之本。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抗日群众的支援配合也是我们战胜强敌的力量源泉。为瘫痪日军交通线,河北行唐县3000余名民兵、正定县1000余名民兵及新乐民兵配合八路军,破坏了平汉路正定至新乐间的铁路,并两次炸毁沙河大桥。为打破日军对根据地的封锁,抗日群众经常忍饥挨饿,采取“昼伏夜出、伪装藏匿”的方式,将弹药、粮食、军鞋等物资巧妙运往前线。为抢救八路军伤员,寿阳景上村自卫队员王蝉余等3人随军在火线抢救伤员,第一名队员牺牲了,第二名队员上去又牺牲了,第三名队员接着上,终于将伤员救了下来……在百团大战期间,此类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数不胜数。百团大战的胜利,证明了人民战争伟力无穷。
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尽,我们仍须保持清醒。当前,天下仍不太平。每一名中华儿女都要牢记历史教训,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张 翚 张征鸿)
发布于:北京市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