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利密塞野库。
勃利密塞洞库引洞。
□文/摄 本报记者 赵宇清
勃利密塞遗址隐藏在山坳中,是至今在我省发现的侵华日军最大的秘密军火储藏地。这处密塞上世纪三十年代由侵华日军建造,1945年8月被苏联红军炸毁。
探寻密塞深处的历史
勃利是日寇早已觊觎的军事重镇,“九一八”事变后,为控制中国东北、防御打击苏联,日军秘密建设了勃利密塞。
自1931年10月13日,日军飞机第一次呼啸划过勃利上空,炸死农民黄殿业开始,勃利从此失去了14年的制空权。为构筑“勃利密塞”空中防御、打击双重体系,日军强迫上万名勃利农民修建机场。勃利境域内共有勃利、青山、杏树、吉兴、双河5处功能各异的机场,日军共强占农民耕地1260万平方米。五处机场呈扇形分布,时刻准备发起进攻。1942年6月,日军驱使勃利民众修筑西大营。西大营占地7.2平方公里,日军机甲军战车第2师团就生活在西大营中。日军战车师团在中国东北地区只有三个,足以证明勃利的重要性。
展开剩余65%勃利密塞占地1.12平方公里,由12个洞库和17个野库组成。12个洞库,每个长50米、宽7.5米、高4.7米,由钢筋水泥浇筑,洞内配有照明、排水、通风系统。17个野库每个长30米、宽10米,为青砖墙体,顶盖由钢筋水泥浇筑,房顶由厚土蒿草覆盖。密塞的四周,从里到外依次是铁丝网、电网、铁丝网、铁丝网构成的4层防护体系。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将6号、7号、9号、12号洞库和16处野库炸毁。目前,保存完整的有8处洞库和1处野库。洞库和野库均利用自然山体和树林进行掩蔽,遗址内自然环境均保持原生状态。
来自日本老兵的忏悔
为修筑军用物资储备库,日军骗来数万名中国劳工。活着,挨冻受饿、挖山不止;死掉,则草草掩埋;工程完工,干脆集体枪杀。
一位叫河村广康的日本老兵,战争时期曾在勃利密塞负责军用物资储备库的巡逻工作。多年后他再次来到勃利,回想起当时一幕幕残忍的景象,含泪写下“希望日中永不开战”。
为实现向中国东北百万移民计划,日本于1938年在“东方马其诺防线”沿线设立勃利等5个青少年义勇军大训练所。勃利训练所计划每期训练5000名队员,3年后转入义勇开拓团。这些14~19岁的日本青少年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在中国东北充当战争后备军、土地掠夺者,最终被关东军遗弃在这片土地上。
勃利训练所和5个义勇开拓团,共侵占勃利东部土地2000多平方公里,造成大批农民流离失所。
奋起反抗重当主人
1937年7月1日,图佳铁路正式通车,从吉林图们至佳木斯全程580公里,纵贯勃利全境。勃利位于图佳铁路最中央,日军主要利用图佳铁路输出木材、煤炭、黄金等资源,运来军用物资。
不甘被奴役、被抢掠的抗日军民,先后500多次袭击日军、破坏铁路,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1932年2月勃利县爆发第一次连珠岗农民武装暴动,反抗日军侵占勃利。1934年2月,第二次连珠河农民武装暴动打响了党领导中国农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暴动的地点——现在的大四站镇小连村,被称为中国农民武装抗日发源地。
经过东北抗联14年抗战,1945年8月9日10时,参照东北抗联教导旅谍报小分队侦查图,苏联红军飞机精准地轰炸了勃利密塞。8月16日凌晨,苏联红军、东北抗联进驻勃利,在黑暗中挣扎了14年的勃利,重获光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站在用数万中国劳工血肉筑成的勃利密塞遗址中,记者仿佛听到穿越80多年光阴传来的血泪控诉,这是一段不能被忘却的历史。
勃利密塞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苦难历程留给我们的警示。在勃利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湮灭于历史尘埃中的日本侵华罪证——勃利密塞,得以被重新挖掘。近年来,勃利密塞已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批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并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建设的勃利密塞·日本侵华罪证专题展馆,与勃利密塞遗址一道,充分发挥了罪证展示、国防基地、教育基地、历史研究、学术交流等功能,每年接待单位团体、在校学生、国内外研究学者上万人次。
作为日军侵华的铁证和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勃利密塞不断警示后人:贫穷落后就会遭受欺凌,自强不息才会傲立世界。
发布于:黑龙江省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